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8月, 2025 起發佈的文章

SBET:爆賺好機會?

  過去的週五,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發表任內最後一次的Jackson Hole講話,偏鴿派的言論再度引爆市場,令美股急升,但這次最受追捧的不再是AI概念股(雖然都有不俗的升幅),而是中小盤股、利率敏感板塊(e.g.地產)及加密貨幣板塊。筆者趁勢以每股18.6美元買入一隻之前一直有留意的股票—SharpLink Gaming Inc (NASDAQ:SBET)。 公司背景 SBET成立於2019年,由Robert Phythian創立,總部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公司最初定位為數碼體育媒體和性能營銷公司,專注於連接體育粉絲、聯盟和體育網站到相關的體育博彩內容,通過創新技術和數據驅動解決方案轉變體育博彩行業。公司於2021年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 於納斯達克 合併上市,成為體育博彩性能營銷領域的先驅。 發展過程中,公司經歷了快速擴張和轉型。2021-2023年,公司專注於構建性能營銷平台,收購相關資產以增強粉絲激活解決方案。然而,受體育博彩市場波動和監管變化影響,公司業績出現波動。2024年起,公司轉向加密貨幣財政策略,成為納斯達克首批將以太幣(ETH)作為主要財政儲備的公司。截至2025年8月, 公司已持有超過72.8萬枚ETH(以現價計算價值約34.5億美元) 。此策略使公司從傳統博彩營銷轉向ETH資產管理,股票價值與ETH價格高度掛鉤,成為與Strategy (NASDAQ:MSTR)類似的加密貨幣庫存股。 現時,公司的掌舵人均為業內猛人: Joe Lubin (Chairman):以太坊的共同創辦人(2014年);基於以太城平台的區塊鏈軟體公司ConsenSys的創辦人(2015年-2025年) Joseph Chalom (Co-CEO):加入BlackRock多年,建立及領導BlackRock數碼資產投資團隊(2019年-2025年) 公司未來發展 擴大ETH持有,最大化股東權益; 15億美元股票回購計劃,優化股東價值; 公司未來聚焦ETH策略和遊戲整合、 將遊戲平台遷移到Ethereum區塊鏈,探索加密遊戲機會; 公司的資金來源 根據SEC 申報文件和最新公告,SBET採用「最增值方式」(accretive way)籌集資金購買 ETH,包括 At-The-Market (ATM) 股權發行、私募股權投資 (PIPE)、預資權證 (P...

巴菲特效應又來了?UNH爆升!

  筆者之前的 一篇文章 提到對於UNH的看法,認為此股並不是價值陷阱,亦身體力行 入貨  (均價293美元左右😝),本身做好心理準備捱價捱一段長時間,殊不知週四盤後巴郡 披露持股 令公司股價繼續大升, 全週 累計爆升超過20%! 經典的「巴菲特效應」再度出現,未有貨的可以追入嗎? 筆者認為這個時候反而要停下來冷靜思考一下,或許這波大漲可能有點反應過頭了: 小倉位而已,很可能不是巴菲特親自出手 巴郡這次買進的UNH價值約16億美元,只佔他們整個投資組合的0.6%。這種小規模的持股通常是由巴菲特的副手Todd Combs或Ted Weschler負責。回想巴菲特的操作,通常都是像蘋果(570億美元)、美國銀行(280億美元)或雪弗龍(170億美元)這種等級的巨額投資。這次感覺更像是他的助手們做的一個謹慎小賭注。 再者,巴菲特近年來逐漸放權,甚至即將從CEO位置退休,因此筆者認為這大概率不是他親自決定的。 巴郡的優勢已經不如從前 投資圈很多人把巴菲特當神咁拜,把巴郡的每一步都奉為圭臬。但老實說,我們可能有點過度神化他了。巴郡的歷史業績確實傳奇,但近10多年來,其表現已經不復當年勇(當然這與體量太大也有關)。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絕對值得學習,他是史上最偉大的投資者沒錯,但光是跟隨巴郡的動作,並不是產生超額報酬的簡單捷徑。 「巴菲特效應」並非每次都靈驗 其實簡單看看歷史,便會發現「巴菲特效應」並不是每次都靈驗。很多時候,股票在披露後短暫上漲,但之後就吐回去了。以下是幾個經典例子: ULTA Beauty(2024年8月):Berkshire披露2.66億美元持股後,股價盤後暴漲14%到375美元。但到11月,股價回落至300美元區間,幾乎吐光漲幅。更誇張的是,Berkshire在一季內賣掉95%以上的持股; Kraft Heinz(2015年):Berkshire參與合併公告後,股價一度上漲。但幾個月內,因為整合問題和競爭壓力,股價開始下滑; IBM(2011年):Berkshire披露107億美元持股後,股價短暫拉抬。但投資者很快意識到基本面問題沒變,股價回落,最終Berkshire完全退出; Snowflake:Berkshire的IPO投資曝光後,股價大漲。但之後成長疑慮和競爭加劇,漲幅回吐。Berkshire在2024年第二季全數賣出; 另外還有巴郡...

NBIS績後繼續大爆升!可以加碼?

筆者 早前買入的Nebius (NASDAQ: NBIS)於剛過去的週四公佈第二季度業績後大漲近19%,全週累計漲幅約32%,非常厲害(果然是「牛Bius」😂)!現在仍可以買入嗎 ? 業績情況 第二季度 : 收入:1.05億美元,同比增長625%,按季增長106%,增長速度驚人; Annualized run-rate revenue 由上季公佈的7.5-10億美元上調至9-11億美元; 整體業務的EBITDA為負21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負5800萬美元大幅提昇,開始接近轉正; 本季資本開支達5.1億美元;公司手上現金仍有16.8億美元,支持繼續投入; 此外,吸引投資者注目的是,管理層提出2026年底公司數據中心容量將達至1GW,而2025年底的目標是220MW,即來年仍有超過4倍的增長空間! 從估值上來看,如果以公司預計來年數據中心的容量來看,假設公司順利執行擴張計劃及數據中心維持高使用率,來年收入或可達23億至32億美元,即現價市銷率僅為5至7倍,以AI基礎設施這種高增長行業來說仍不算貴。筆者打算繼續持有😎。 (上述內容僅為個人分享,並不構成任何買賣邀約及建議,讀者一切的投資決定及投資損益,俱與本人無關。)

UNH是價值陷阱?

聯合健康(UnitedHealth Group; NYSE: UNH)今年以來已累計下跌超過50%。作為醫保行業龍頭,現時此股究竟是投資良機還是價值陷阱? 業績情況 公司剛剛於7月29日公佈業績,表現如下: 第二季度 : 收入:1116.2億美元,同比增長13%,略高於分析師預期的1115.9億美元。 每股收益(EPS):3.74美元,調整後EPS 4.08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4.67美元。 運營現金流:72億美元,約為淨收入的2倍。 運營成本比率:從13.3%改善至12.3%,顯示成本管理有效。 2025年全年指引 : 收入:4455億至4480億美元。 調整後收益:至少16.00美元/股(約146.1億美元)。 運營現金流:約160億美元。 醫療成本比率(MCR):89.25% ± 0.25%。 運營利潤率:4.8%-5.0%。 其他要點 : 公司預計2026年恢復「穩健但適度」的收益增長,2027年起增長顯著增強。 面臨司法部對Medicare帳單操作的民事和刑事調查,增加法律風險。 新任CEO Stephen Hemsley強調加強運營紀律,利用AI和技術降低成本。 從估值上來看,如果以公司預計本年全年調整後收益的下限計算,現價PE僅為14.8倍,遠低於過往的20-22倍水平。另外,從運營現金流的倍數計算,現價只是約13.5倍。現時的價格顯著低估,反映行業的下行風險。 筆者傾向認為此股不是價值陷阱(一般指表面看起來便宜,但因行業/公司業務不斷式微而蠶食投資者回報的偽資產),畢竟醫保行業始終有其存在的必要,醫療成本的上升也可透過調升保費等手段對沖,公司本身亦有處理法律問題的豐富經驗。再者,過去三個月,公司的內部人士大手買入自家公司股票約110000股,總值約3150萬美元,其中CEO便買入了2500萬美元等值的股票,均價約為288美元,足見管理層對於公司的信心。因此,筆者更傾向認為公司是典型的turnaround play,需要耐心等候行業的逆境反轉。 不過,正如筆者 上一篇文章 所言,美股已處於估值水平相當高的位置。如大市下行,在泥沙俱下的情況, 估值低並不會成為股價企穩/強勢的理由 ,反而往往會出現「低處未算低,越窮越見鬼」的現象👻,股價低點往往是事後才會知道,因此一定要控制好風險,切忌因為貪平而過度承擔風險,畢竟活著才能捱到黎明來到。 (上述內容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