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之前的 一篇文章 提到對於UNH的看法,認為此股並不是價值陷阱,亦身體力行 入貨 (均價293美元左右😝),本身做好心理準備捱價捱一段長時間,殊不知週四盤後巴郡 披露持股 令公司股價繼續大升, 全週 累計爆升超過20%! 經典的「巴菲特效應」再度出現,未有貨的可以追入嗎? 筆者認為這個時候反而要停下來冷靜思考一下,或許這波大漲可能有點反應過頭了: 小倉位而已,很可能不是巴菲特親自出手 巴郡這次買進的UNH價值約16億美元,只佔他們整個投資組合的0.6%。這種小規模的持股通常是由巴菲特的副手Todd Combs或Ted Weschler負責。回想巴菲特的操作,通常都是像蘋果(570億美元)、美國銀行(280億美元)或雪弗龍(170億美元)這種等級的巨額投資。這次感覺更像是他的助手們做的一個謹慎小賭注。 再者,巴菲特近年來逐漸放權,甚至即將從CEO位置退休,因此筆者認為這大概率不是他親自決定的。 巴郡的優勢已經不如從前 投資圈很多人把巴菲特當神咁拜,把巴郡的每一步都奉為圭臬。但老實說,我們可能有點過度神化他了。巴郡的歷史業績確實傳奇,但近10多年來,其表現已經不復當年勇(當然這與體量太大也有關)。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絕對值得學習,他是史上最偉大的投資者沒錯,但光是跟隨巴郡的動作,並不是產生超額報酬的簡單捷徑。 「巴菲特效應」並非每次都靈驗 其實簡單看看歷史,便會發現「巴菲特效應」並不是每次都靈驗。很多時候,股票在披露後短暫上漲,但之後就吐回去了。以下是幾個經典例子: ULTA Beauty(2024年8月):Berkshire披露2.66億美元持股後,股價盤後暴漲14%到375美元。但到11月,股價回落至300美元區間,幾乎吐光漲幅。更誇張的是,Berkshire在一季內賣掉95%以上的持股; Kraft Heinz(2015年):Berkshire參與合併公告後,股價一度上漲。但幾個月內,因為整合問題和競爭壓力,股價開始下滑; IBM(2011年):Berkshire披露107億美元持股後,股價短暫拉抬。但投資者很快意識到基本面問題沒變,股價回落,最終Berkshire完全退出; Snowflake:Berkshire的IPO投資曝光後,股價大漲。但之後成長疑慮和競爭加劇,漲幅回吐。Berkshire在2024年第二季全數賣出; 另外還有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