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比特幣」標籤的文章

美股繼續扶搖直上?

  來周美股業績公佈時間表 本週回顧 本週美股市場仍然保持韌性,標普500指數於週五挑戰6300點關口。另外,隨著穩定幣法案的通過及明朗化,加密貨幣市場繼續保持熱度, 比特幣於本週突破十二萬美元關口,而老二以太幣也重拾動力,開始有跑嬴老大的苗頭。 然而,有些板塊/股票本週受到市場嚴厲的懲罰。ELV於本週四公佈業績後大跌,業績反映這不是個別公司的問題,而是整個醫保板塊出現了盈利倒退的情況,市場擔心有關行業出現結構性問題,於是整個板塊一起下跌,無一倖免。筆者也因此要接UNH的貨,雖然估值的確便宜,但應該要捱一捱價,且看月尾公佈業績如何。另外,ASML公佈業績後也因管理層的保守預期而大跌,公司過於倚賴單一客戶(TSM)的問題再次被拿出來討論。現時公司的估值比之過去平均水平低,而公司護城河未見有問題,相信現時是不錯的買入點,筆者的SP也被行權接貨了,希望唔駛捱太耐。 本週操作 週一: 繼續賣出UNH本週到期的put@300美元,股價表現比想像中弱,今次要接貨了😝(可能與ELV財報公佈有關,醫保行業全線gg👻); 週二: 趁NBIS前一天爆升,做了NBIS本週到期的covered call@57美元,收錢; 趁公佈業績IV較高做了TSM本週到期的covered call@250美元 ,公佈業績後盤前大升4%,差點以為要出貨了,但最終拉回,收錢; 週三: 趁債價急跌,賣出了TLT本週到期的put@85美元 ,收錢; 週末: 上週五賣出了ASML本週到期的put@740美元,接貨了😶‍🌫️,好重皮 ; 上週五做了PDD本週到期的covered call@108美元,出貨了。 (上述內容僅為個人分享,並不構成任何買賣邀約及建議,讀者一切的投資決定及投資損益,俱與本人無關。)

哀鴻遍野

有輿論指美國房市將會是下個受到沖擊的對象 本週回顧 這一週 美股延續跌勢,三大指數均跌穿了5月中旬的低位 , 道瓊斯工業指數 (DJI) 全週下跌了4.79% ,標準普爾 500 指數 (SPX) 下跌了5.79%。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IXIC) 下跌了4.78%。DJI及SPX全週均收了一根 具長實體的大陰燭,反映空頭力量仍佔上風。 中小型股也同步下挫,跌幅更大,羅素 2000 指數 (RUT)全週下跌了7.36% 。至今,DJI、SPX及IXIC已分別從高位下跌了約20%、24%及34%。 從宏觀層面來看,過去的週三盤前美國商務部公佈了5月份的零售銷售數據(又稱恐慌數據),環比下降了0.3%,延續前4個月增長放緩的下降趨勢,也是5個月以來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主要是由於汽車及其他高價商品 銷售量大幅下降所導致。 此數據反映美國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在高通脹的壓力下正在逐漸減少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數據只顯示了名義上的銷售額變動,如算入通脹的影響,恐怕下降的幅度更為明顯。此外,本週另一個重磅消息是Fed 舉行的議息會議。是次會議以10比1的投票比例同意 將基淮利率上調75個基點,至1.5%-1.75%的區間 ,為1994年以來最大的加息幅度。主 席鮑威爾表示,通脹問題仍然嚴重,但經濟狀況依然強勁,足以承受緊縮政策帶來的影響,故 堅決維持將通脹帶回2%的目標 ,而縮表則按原定計畫進行:6月起每月縮表475億美元,3個月後加快步伐至950億美元。雖說市場在Fed公佈議息結果前已預先Price in了加息75個基點的情況,但Fed的決定始終與上個月所說的50個基點有所出入,可見Fed畢竟低估了通脹的嚴重程度。此外,雖然5月零售銷售數據有所下降,但消費者仍有可能將重點轉移至服務的層面(例如娛樂、旅遊等),帶動該環節的漲價,從而令通脹問題持續,故現時仍未能樂觀。 筆者認為,以目前的通脹幅度來看,Fed的加息力度其實並不足以將其壓下至2%的目標範圍。因此,令人擔憂的是,通脹的問題未得到緩解,經濟卻率先衰退了,短期內出現滯漲的可能性正在逐漸提高 。 本週美國國債收益率延續上漲趨勢, 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了約7個基點至3.23%,而2 年期國債 收益率更上 升了約13個基點至3.195%,兩者的大幅回升 反映市場對加息的預期繼續增加 。值得留意的是,週中兩者的息差曾一度出現負值,即...

底部確認?

現在是時候撈底了嗎🤔? 本週回顧 美股過去一週終於跌破位 ,儘管週四盤中開始出現反彈,但三大指數全週仍然收了一條帶長下影線的陰燭, 道瓊斯工業指數 (DJI) 全週 下跌2.14%,標準普爾 500 指數 (SPX) 下跌2.41%。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IXIC) 下跌2.8%。中小型股表現同樣偏軟,羅素 2000 指數 (RUT)全週下跌2.44% 。截至本週,IXIC及SPX已 連續六週下跌 ,DJI更 連續下跌了七週 。 從宏觀的層面來看,週三公佈的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按年增8.3%,雖然已經低於三月的增長速度,但仍高於預期的8.1%。剔除食品及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按年仍增6.2%,高於預期的6%。 數據反映通脹問題比預期中嚴重 ,且可能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驅使Fed採取更為激進的緊縮政策。股市當天因而大跌,把早段的反彈都毫不留情地壓了下去。 惟多位Fed官員本週仍普遍支持未來幾次議息會議加息50個基點的做法 ,與上週主席鮑威爾的論調一致,並沒有超出市場預期。美股在週四也在放量下跌中反彈,而週五則延續升勢,惟盤中初步遇到阻力。 另外,本週另一件觸目驚心的事莫過於加密貨幣的大跌。本週加密貨幣市場出現自2020年上揚以來最大的跌幅。事源本週TerraUSD(Crypto:UST)及與其關係密切的 加密貨幣 LUNA出現「雷曼式崩盤」。UST及LUNA均為Terra網絡(出自南韓)的產物,前者為對標美元的「穩定幣」,而後者則為前者的抵押貨幣。主流的穩定幣(e.g.USDT、USDC)是以法定貨幣及其他現金等價物(e.g.政府債券等)作為支持的中心化產物。相反,UST的運作模式是「去中心化」的,它是透過複雜的演算法及與LUNA之間的套利交易行為達到對標美元的目標。此外,Terra旗下的基金會Luna Foundation Guard亦持有一定數量的比特幣 (Crypto:BTC)作為儲備貨幣,以支持Terra網絡的發展及幫助維持UST的價值。雖然去中心化的UST可減少中心化帶來的「交易對手風險」,亦相對較能實踐加密貨幣的初衷,惟本週的崩盤證明 單靠去中心化的演算法未足以應付市場潛在的波動性 ,尤其是在現時Fed進取的貨幣緊縮政策環境下更為脆弱。 值得留意的是,UST並非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它曾被公認為繼USDT及...

以太坊 vs 比特幣?Why not BOTH?

市場常為比特幣和以太幣秤重🧐 作為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貨幣,以太幣 (ETH) 常常被市場用來對標老大哥比特幣(BTC),不少輿論分析更常以互相競爭的格局來看待兩者的關係。表面上,以太幣和比特幣的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兩者都是建基於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技術,且都有去中心化的特性等。然而,從兩者的價值命題來看,筆者認為以太幣和比特幣其實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並不容易互相取代。 比特幣:數字黃金 比特幣於 2009 年 1 月面世,其概念起初是由身份不明的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白皮書中提出,旨在成為一種世界通行的點對點(peer to peer, p2p)網絡貨幣系統,不同於政府所發行的信用貨幣,不受任何中央機構控制及干預。  作為加密貨幣的始祖,比特幣絕對享有最高的認受性,自去年開始廣為機構、企業甚至部分國家所接受,加上其有限的供應、可分割性、可驗證性、可攜性及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等一系列的優點,比起實體黃金更適合用於價值儲存,故被市場冠以「數字黃金」的稱號。 在技術方面,比特幣被稱為「第一代區塊鏈」,與較為複雜多變的「第二代區塊鏈」(如以太坊)相比,其 智能合約語言受到較大的限制,除了簡單的p2p交易之外,未 能很好地相容其他類型的應用程式。然而,正正因為比特幣 系統相對 固定的特性,變相允許它以安全性為最優先的考慮,一方面加強它「價值儲存」的形象,另一方面使之更容易被幣圈以外的人接受,成為加密貨幣世界面向社會大眾的門戶。因此,儘管比特幣近年在 技術上 未見有突破性的進展,鋒芒不及老二以太幣及一眾爆升的加密貨幣新星,但它依然有其不可取代之處。 以太幣:數字石油 以太坊的概念是由一位年輕的程序員 Vitalik Buterin在一篇2013年的部落格文章中提出,其終極目標是要利用 區塊鏈技術 打造出一個全能的去中心化應用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Dapp) 平台。以太坊是「第二代區塊鏈」浪潮的始作俑者。相對比特幣系統, 以太坊更具可塑性, 除了基本的p2p交易功能之外,它為開發者提供更大的自由度,讓他們可以為自己編制的程式進行實驗,催生出各式各樣的Dapps。目前,在以太坊上運行的Dapps數目已高達約3000個,而緊隨其後的Dapp平台Solana(SOL)只有約500個Dapps。 不得不說,以太坊的出現將 區...

比特幣的環保問題再思

輿論批評比特幣的碳排放問題嚴重,到底實情是怎樣的呢? 筆者早前寫了一篇關於比特幣環保問題的 文章 ,引來不少網友熱烈討論。本文希望對於比特幣的能源消耗情況再作進一步補充,讓讀者對其有更全面和準確的理解。 目前,世界各國都面臨著嚴峻的碳排放壓力。 要定規一個產業應該消耗多少能源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畢竟,如何恰當地分配資源取決社會的價值判斷,並不能完全由刻板的數字計算出來。隨著加密貨幣(尤其是比特幣)的重要性日益增長,其龐大的能源消耗已成為 不可忽視的議題。人們不得不問:將能源花費於此是否值得呢? 到底 比特幣消耗多少能源呢?根據 Cambridge Center for Alternative Finance (CCAF)的數據,比特幣目前每年消耗約110TWh,約佔全球發電量的0.55%,相當於馬來西亞或瑞典等小國的年度能源消耗。這聽起來很誇張。不過,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貨幣體系,消耗多少能源才算合理呢? 正如上面所講,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取決於我們對比特幣的價值判斷。如果我們認為比特幣充其量只是龐氏騙局或者供犯罪份子洗黑錢的工具,可以斷定為其花費任何能源都是一種浪費。另一方面,如果 我們認為比特幣是一種 用作逃避貨幣​​貶值、通貨膨脹或資本操控的資產配置工具,我們或許會覺得其能量消耗是用得其所的。換句話說,比特幣消耗多少能源才算合理,取決它為社會創造了多少價值。 基於篇幅所限,本文打算集中論述比特幣能源消耗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有幾點的確需要 釐清一下) 。關於比特幣的價值探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筆者之前幾篇 文章: 比特幣的迷思(一):即將爆破的巨大泡沫? 比特幣的迷思(二):波動性太大? 比特幣的迷思(三):會被其他加密貨幣取代? 比特幣的謎思(四):犯罪工具?不環保? 能源消耗不等於碳排放 首先,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兩碼子事。 要估算 比特幣的能源消耗相對簡單:只需查看其hash rate(即用於挖掘比特幣和處理交易的總計算能力),再對礦工所使用的硬件做出一些有根據 的能源需求估算便可以了 。 然而, 在未清楚能源組合的情況下很難判斷其碳排放量。不過, 蛛絲馬跡仍可以從CCAF的數據中找出來 。 CCAF與主要的礦場合作,將礦工位置的匿名數據匯聚在一起,可以大致得出礦場的地理分佈。 根據這些數據,CCAF可以按國家或地區的能源使用結構, 推斷出比特幣礦場的情況。 可...

比特幣的謎思(四):犯罪工具?不環保?

比特幣表示:你先聽我解釋一下 😅 作為本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筆者嘗試一次過回應兩個輿論中常見的觀點。有別於之前討 論 過的三個觀點,本文引述的兩個觀點針對比特幣對社會的潛在負面影響。   論點 ( 四 ) :比特幣是罪犯的 工具 。   比特幣早期曾被用於一些犯罪活動。較有名的例子是,它曾 為 「 絲綢之路 」 ( Silk Road )提供資金 流通的管道。「 絲綢之路 」 是一個在線黑市平台,以銷售非法藥物而聞名。 因此,有人批評比特幣的廣泛使用變相為各種非法交易大開方便之門,助長犯 罪 行為,有損社會的穩定性。部分投資者亦因而對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敬而遠之。   事 實 上,批 評 者針對的是比特幣的核心價 值 之一:去中心化。基於比特幣系統的中立性,它不設審查制度,亦即允許任何人進行交易,因此無法辨識所謂「罪犯」。甚至可以說, 比特幣 具有 強大的 「抗 審查能力 」,因為它無需 依靠 中央 權 力機關 ( 例如銀行或政 府 ) ,以 名稱或 IP 位 址來 辨識用戶 ,而是 單單 通過數字密鑰來 辨識持有者 。 再者,比特幣的交易一旦確 定 後是不可逆 轉 的,令它更難受到外力的介 入 。故此,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的確為「檯底交易」提供誘因。   然而,正正得益於比特幣的去中心化技術,促使價值能夠在 1) 全球範圍、 2) 任何時間及 3) 任何人之間交換,過程中不受任 何 中介的干 預 及掣 肘 ,為社會節省交易成本。筆者認為凡事都有兩面,比特幣的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去中心化不會令它在本質上成 為 犯 罪 的工具,關鍵在於使用者的動機。其 實 與比特幣相比,智能 電話 、 汽車 及 互聯網 等大家習 以為常 的現代發明, 在促進犯罪活動方面 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假設為了防止犯罪活動,各國政府決定禁止國民使用以上工具,相信大家都會覺得十分荒謬。   資料來源:Chainalysis 更何況 ,只有一小部分的比特幣交易是出於非法目的。 Chainalysis 的數據顯示,與非法活動相關的比特幣交易量仍低於 1 % 。換個角度看, 這 也 可能是 得益於 比特幣 交易的 透明性 ,因為 任何用戶都可以在網絡上查看 有關 交易的完整歷史記錄 。反之, 實物現金 ( 由於較難追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