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022年市場展望:通脹與加息的預期

轉眼間,令人既驚又喜的2021年即將過去。所謂「風水輪流轉」,去年中小型成長股雞犬齊升的熱鬧景像延續至今年2月中旬便後勁不繼,資金開始追逐以能源及金融為代表的傳統板塊,而下半年至今大型科網股亦出現明顯的抱團現象,造成指數升而大部分個股表現一般的局面。另一邊廂,港股市場卻是一片愁雲慘霧,在政策風險的陰霾下,多個板塊均表現疲弱,投資者頻頻踩雷,只有為數不多的板塊例如電力、新能源及傳統能源等表現較強勢。展望2022年,市場上仍存在著不少機會,靜待投資者發掘。然而,相信不少投資者對於來年,都會擔心通脹與加息的問題。在本篇文章,筆者會就著這一個主題分享少少想法。

通脹與加息的預期
從上一次美國聯邦儲備局(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議息會議新鮮出爐的結果可見,來年加速減買債繼而加息是極具確定性的事情。根據利率點陣圖顯示,Fed內部預計2022年及2023年將分別加息三次,且很有可能在來年4月啟動。雖然收緊市場流動性素來不利於股市行情,但筆者認為無必要把前景看得太淡。

高通脹問題只是暫時的
高通脹水平是Fed計劃收緊流動性的主因。剛公佈的11月通脹數據高達6.8%,是近40年以來的新高,有論者甚至認為這個數字是被低估的。是次高通脹主要由供應端的問題引起。一方面疫情令供應鏈受阻,另一方面勞工供應不足,結果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而這些問題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可以合理地預期,高通脹水平(高於4%)會最少持續至明年年中。

然而,隨著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及致死率顯著較低的Omicron變種成為主流,經濟重啟是可以預期的事。隨著經濟活動的正常化,相信供應鏈問題會得到緩解,勞工市場的供應亦會逐步恢復。在需求端方面,消費動能可望由產品轉移至服務,令通脹壓力更為平均地分佈在不同項目上。不僅如此,造成過往持續多年全球低通脹的各種結構性因素在可見的將來仍會長期存在:高負債水平、低經濟增速、貧富懸殊及人口老化等。因此,筆者傾向認為高通脹問題只會是暫時的,可能會在明後兩年持續存在,但未來長遠的主調仍然是低通脹。

最終加息幅度有限
圖一: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歷年水平
圖二:美國政府歷年債務水平

雖然明年加息是十分確定的事,但筆者認為最終加息的幅度有限。從圖一可見,在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接近20%,相信這個利率水平放諸現在會令大部分市場參與者難以置信。但在之後40年,利率明顯呈現一浪低於一浪的格局,尤其是打從美聯儲開始大規模量化寬鬆以來,利率更在一段長時間內一沉不起,雖然自2015年起開始重返加息的步伐,但都只是加到2019年4月不足2.5%的水平(還不到2007年前頂時的一半),便在諸般的壓力下再度下跌。

不僅如此,從圖二可見,美國政府的債務水平在近十年一直拾級而上,而從去年疫情以來更加速上漲,至今已高到一個令人咋舌的地步:28.43萬億,遠超以前的水平。若果把利率抬得太高,意味著會大幅增加美國政府的財政負擔,這並不是債台高築的美國政府所樂見的。

另外,若果加息力度過猛,金融機構便有較大的誘因把資金存進Fed來賺取「無風險」的利息回報,變相降低他們借錢給企業及個人的意欲。企業和個人較難得到貸款的支持,令中小企的生意更難做,個人亦會減少消費。結果,疫情後難得的經濟增長會被壓抑下來,令政府稅收水平下降,財赤問題只會繼續惡化。

凡此種種,反映現今美國的經濟體質已經越來越不適應高利率水平,Fed即使要加息,亦不能太進取,以免因小失大。因此,既然加息幅度有限,對於股市的估值水平便不能看得太低。
踏入2022年,大家有什麼投資上的靈感?


在加息下仍然受惠的板塊
即使面對加息和通脹的問題,股市中仍有受惠及有機會表現得較佳的板塊。首先,最典型的受惠者是銀行板塊(e.g.NYSEARCA: XLF),而其中又以傳統的零售銀行受益較多,因為其主營業務例如商業、物業以至汽車等貸款的利潤均會增加。此外,Fed主席鮑威爾最近上調了明年美國GDP的增速預期(由3.8%上調至4.0%),可見來年經濟前景持續改善,而素來對經濟狀況敏感的銀行業正可受惠(e.g.壞賬風險下降、貸款需求上升etc.)。

其次,論到抗通脹能力非奢侈品板塊莫屬,其中以LVMH(OTC:LVMUY)為佼佼者。奢侈品的特性就是價格越高,需求反而越高,因為在消費者眼中,奢侈品越貴越顯得稀缺。今年8月,知名品牌LV對旗下一些產品提價25%,結果引起一波搶購熱潮,母公司LVMH也因此受惠。可見生產成本上漲不但無損這些公司的業績,反而成為其增長的好機會。不僅如此,經濟重啟帶來的旅遊業復甦也是這個板塊的一個潛在利好因素,畢竟消費者在旅遊時的消費意欲較高。

最後,醫療保健(e.g.NYSEARCA: XLV)也是較少受通脹影響的板塊。這個板塊的盈利增速向來穩定,市盈率因而持續下降,未來估值相信尚有提升的空間。當然,從本網誌過往的文章可見,筆者主要投資及關注成長率較高的科技股,因此上述板塊只是筆者中短期的投資想法及靈感。長期而言,筆者仍然相信科技股才能為投資者帶來最理想的回報,畢竟未來世界的經濟增長終歸是靠科技帶動的。

(上述內容僅為個人分享,並不構成任何買賣邀約及建議,讀者一切的投資決定及投資損益,俱與本人無關。)

閱讀其他文章:

多謝支持❤️️

😁祝各位讀者發財💰

現時在盈透證券(IBKR)開戶首年最多可賺取等值於$1000美元的盈透證券股票!有興趣的網友可按以下連接開戶申請:

https://ibkr.com/referral/hoyan681

筆者也是盈透證券的用戶,有關使用盈透證券的好處可參看以下連結:

https://www.interactivebrokers.com/cn/index.php?f=2359

留言

  1. 智慧型經濟就要智慧型投資,
    唔可能再集中一個行業, 集中一個國家, 集中一個市場
    世界唔係得科技股, 亦唔係得港美兩個市場既
    一個well diversify portfolio 先係正確做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留言,分散投資當然有其好處,但一般散戶唔容易分散精力研究多個行業,更遑論多個地區,小弟甚至認為單單是美股己經夠做,你想想,美國多少大企業的業務都已經分散在全球各地(e.g.微軟)?所以不用為分散而分散,至於投資科技股與否只是個人所好,網友如果方便,可以留下名字方便日後交流

      刪除
    2. 其實多國地區diversify同單純投資美股係完全無分別,
      英歐日韓瑞星全部財表都係用英文,全部都係 IFRS
      只要你識HKIFRS 就自然睇得明
      risk free rate, market premium等等網上全部有足夠資料
      而企業層面好多都係耳熟能詳

      至於美國mega cap業務好global呢點係既
      但global diversify 重係diversify 緊 interest rate risk, political risk 等等
      而且機會上, valuation 上外圍市場比起US 現在亦有更多機會同價格更合理

      我自己都有一個tech heavy portfolio
      About 36% tech stock excluding spy & qqq
      但其實global market上,有唔少 non tech sector 跑鸁 QQQ / SPY
      更加唔好講堆small cap
      有好多non tech sector 其實未來5年guidance 係 double digit growth 甚至 double

      刪除
    3. 感謝KT兄不吝賜教,明白你的觀點,但分散投資不同地方不是語文的問題,還需要顧及很多方面,例如匯率問題,利率問題及地緣政治風險等,這些因素都不是一般散戶能夠全面顧及的。相反,美國作為第一大國,國力最強,經濟發展穩定,國內政治局面也較穩定,所以估值較高也是不無道理的。當然行有餘力的話,也可以像師兄你一樣在全球市場上發掘更多投資機會,或者可以讓回報更高呢。歡迎閣下在日後繼續留言指教😁。

      刪除
    4. 匯率問題就容易解決, 只要利用貸款 natural hedge就可以

      利率等既問題亦係open market data, 我地亦無需要對利率有任何猜測
      畢竟市場上有一大堆分析,準唔準有無用就見人見至
      學 Howard marks 篇 thinking about macro咁講, macro既野知道就好, 了解未來風險就好

      當然, 對比美國自然外國有相對應增加既風險
      呢部份利用 country risk premium 要求額外 RRR 去 compensate 咪得

      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前路未明

  本週市場整體較淡靜,前路尚需時間探明🧐 本週回顧 過去一週 美股維持震盪中走低的態勢,回吐了部分前一週的漲幅, 全週收了一根具實體的陰燭,但陰燭長度遠比前一週的陽燭短, 反映上升走勢暫時遇阻,但反彈行情或未結束 , 道瓊斯工業指數 (DJI) 全週下跌了0.94% ,標準普爾 500 指數 (SPX) 下跌了0.98%。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IXIC) 下跌了1.20%。中小型股表現略佳,羅素 2000 指數 (RUT)全週微跌了0.61% 。 美國就業市場自疫情爆發以來已接近全面恢復 從宏觀層面來看,過去的週五美國勞工部公佈美國5月份就業相關數據,失業率仍維持在3.6%的低水平,與3月及4月持平。5月份新增職位為39萬,雖然較4月份的43.6萬有所放緩,但仍高於經濟師預期的32.5萬, 反映就業市場表現仍然強勁 。從上圖可見,現時美國工作崗位比疫情爆發前,即2020年2月,僅少了約82萬, 可見經濟復甦態勢明顯 。就業參與率大致持平,為62.3%。空缺職位與未就業人口比例為1.9:1, 反映勞工供應情況仍然緊張 ,有機會繼續推升薪資水平,變相加劇通脹問題。然而,5月的平均每小時工資僅上漲0.3%,環比4月有所下降, 反映工資上漲漸趨溫和,未必會大幅加劇通脹問題 。饒是如此,市場看見有關數據後反應仍偏悲觀, 認為Fed尚有不少加息縮表的空間 ,股市因而在週五大幅走低。 10年期美國國債 收益率 在過去一週上升了約20個基點至2.935%,而2 年期美國國債 收益率 也上升了約18個基點至2.66%,兩者的回升反映市場對加息的預期重新增加,而兩者的利差比前一週微微上升,但仍維持在較低水平, 反映市場對短期 經濟前景仍未轉趨樂觀 。 從資金面來看, SPY及DIA過去一週均錄得主力資金淨流入,但流入量均較之前明顯減少,而QQQ則錄得少量主力資金淨流出, 創新型科技ETF ARKK則錄得主力資金顯住 淨流出, 反映部份大資金開始在風險較高的板塊獲利了結,但本週市場成交量整體來說有所減少,說明投資者普遍仍處觀望狀態 。 從情緒面來看, 代表美國散戶情緒的 美國散戶投資人情緒指數(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AAII ,  Investor Sentiment Survey)顯示有37.1%的受訪會員持

Tesla重新起飛?

Tesla股票能否再次「to the moon🌕」? 本週回顧 這一週 美股 在震盪中 上升 , 道瓊斯工業指數 (DJI) 全週上升了1.95% ,標準普爾 500 指數 (SPX)上升了 2.55%,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IXIC) 上升了3.33%。 本週三大指數的週K線初步突破了前方6月中開始的橫行整理區,但尚未突破6月初的高位, 顯示多空雙方爭持激烈,但 多方力量仍然佔優 。 中小型股也同步上升,羅素 2000 指數 (RUT)全週上升了3.6%。目前, DJI、SPX及IXIC年初仍分別下跌了12.2%、16.9%及24.4%。 Tesla第二季財報簡評 Tesla(NASDAQ:TSLA)本週大漲了13.4%, 收報816.73美元 ,以此價格 計算,現時其2022年市盈率約為71.4倍(把第一季盈利年化後計算得出) 。 公司在過去的週三美股盤後公佈第二季度財報,營收達169億美元,按年同比增長42%,略低於預期的171億美元;每股盈利(non-GAAP)達2.27美元,按年同比增長57%,大幅超過預期的1.82美元,惟低於第一季度的3.22美元,出現自2020年以來的首次環比下跌。公佈業績翌日,Tesla迎來久違的大漲,急升9.78%。筆者會在下文對是次財報作簡評,有關財報連結放了在文章下方,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 在財務數據方面,截至第二季季尾,Tesla賬上有183億美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比上一期多了約8億美元,期內自由現金流達6.21億美元。從財報可見,公司過去四個季度每季的資本支出範圍約在15-18億美元, 故公司的現金仍綽綽有餘,暫時沒有大額集資的需求,而管理層亦表示公司有充分的流動性去推動長遠發展及業務擴張 。另外,財報發佈前很多人關注的比特幣(CRYPTO:BTC)持倉虧損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因為公司早於期內相對高位賣掉了4份之3的持倉,現時構成帳面虧損的只是那餘下的4份之1倉位(市值約2.18億美元)。對於賣出比特幣而增持現金,管理層解釋當時是為了應對上海工廠停工帶來的不確定性,對於未來會否重新增持比特幣抱開放態度。順帶一提,有些KOL指:若Tesla沒有因賣出比特幣而帶來超過9億美元的現金,公司本期的自由現金流會變成負數。這一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上述6.21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是由經營淨現金流減去資本支出得來的(即23.51億減去1

熊市?牛市?還是猴市?

  市場不確定性高,上竄下跳之勢形同野猴,忌「跟車太貼」 本週回顧 這一週 美股 回升 , 道瓊斯工業指數 (DJI) 全週上升2.66% ,標準普爾 500 指數 (SPX)上升3.65 %,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IXIC) 上升4.14%。三大股指在週二獲支持後連續三個交易日上升, 全週收了一根有下影線的大陽燭, 收復了前一週的跌幅,其中IXIC及SPX立於50天及100天平均線之上。 羅素 2000 指數 (RUT)同步上升,本週上漲了3.63%。目前, DJI、SPX及IXIC距離年初仍分別下跌了11.5%、14.7%及22.6%。 從宏觀層面來看,本週週四Fed主席鮑威爾在卡托研究所發表 公開講話 。他表示,通脹高於目標的時間越長,風險便越高, 故Fed對於降低通脹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不會受到政治因素所影響,而歷史也表明太早實施寬鬆政策是不宜的 。然而,他不確定終端利率是多少。對於縮表,他表示目前的進度良好,並會根據經濟需要調整規模。同日,美國公佈的當週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減少了5000人,總數跌至23.2萬人,連續三週下跌, 反映勞工市場需求仍然旺盛 。週五Fed鷹派官員布拉德發表講話, 說即使8月份CPI數據良好也不影響Fed在本月議息會議的利率決定 ,因為勞工市場仍然緊張,工資上行壓力大。另外, 他表明希望本年年底前可達到3.75%至4%的利率水平,而市場現時對長期利率的定價仍然偏低 。根據最新的利率期貨市場數據,9月份加息75個基點的可能性已高達89%。 有趣的是,美股市場本週沒有因為Fed的鷹派立場而延續跌勢,反而出現反彈。筆者認為9月份再度加息75個基點多少已在市場的意料之內,加上加息幅度預料會逐步減少,故 市場對 相關消息的反應已開始鈍化。 現時 市場更關心終端利率維持高水平的時間及未來的加息路徑 。目前,大多數Fed官員預期聯邦基金利率會在今年年底上升到3.5%以上,而少數人支持升到4%以上。保守來看,如後者估計正確,Fed的加息路徑將會是:9月75個基點,11月50個基點及12月25個基點。 10年期及2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本週同步上升,前者上升了12個基點至3.31%,後者更 上升了18個基點至3.56%,突破了前一週的高位。 兩者的上升反映市場對終端利率水平的預期有所增加;另外,兩者的利差擴闊, 反映 市場對於經濟衰退的預期有所增加 。